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首届“尚医·护理管理菁英”优秀人物、2025年“上海好护士”和2025年“强化护理队伍建设 优化护理服务”优秀护理项目名单揭晓。其中,“尚医·护理管理菁英”优秀人物20名,“上海好护士”20名、提名奖10名,“强化护理队伍建设 优化护理服务”优秀护理项目20个。复旦上医6人获评首届“尚医·护理管理菁英”优秀人物,7人获评2025年“上海好护士”,4个项目入选2025年“强化护理队伍建设 优化护理服务”优秀护理项目。
首届“尚医·护理管理菁英”优秀人物
张玉侠 中山医院
梁静娟 华山医院
陆箴琦 肿瘤医院
王季芳 眼耳鼻喉科医院
赵明利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郭 琦 徐汇区中心医院
张玉侠 中山医院
中山医院护理部主任,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护理科学院外籍Fellow(FAAN),兼任中华护理学会项目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项学术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科护理、危重症护理与健康信息学。
工作中,她坚持科学管理,构建“管理-专科-教育-科研”四维协同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创建新生儿“STABLE”标准化转运模式,构建“I-CARE”智慧ICU管理体系并开发患者体验智慧化平台,实现临床全流程智能化质量监控。科研方面,她主持国家级、省市级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含SCI 40余篇),牵头制定10余项专家共识/指南/标准,培养50余名博士后及研究生。其研究成果多次获省部级奖励,带领团队屡获殊荣,推动护理学科高质量发展。
梁静娟 华山医院
华山医院老年骨手外科护士长,骨科护士长。
她扎根临床31年,从事护理管理工作16年,在全国首创“骨科无痛病房”,建立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护理管理模式,推动国内骨科疼痛管理规范化。科研方面,她主持参与10项市级及院校级课题,发表20余篇论文,获1项实用新型专利,将循证护理应用于临床,优化患者体验。管理中秉持“领导即服务”理念,构建“发现新护士-培养专科护士-成就护理专家”的人才培育闭环,带教硕博研究生20余人,培养31名骨科专科护士与12名优秀护理骨干。作为支部书记,她以党建引领团队发展,深度融合党建与护理业务,实现患者照护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
陆箴琦 肿瘤医院
肿瘤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
她深耕肿瘤护理领域30年,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照护体系,引入循证护理理念优化症状管理流程,打造血管通路等多个特色专科护理团队,融合信息技术提升护理管理效能。团队管理方面,她借鉴磁性医院管理理念,创新推出共享治理策略,增强护士参与度,营造健康护理环境。在科研方面,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3篇、SCI论文 10篇。个人荣获复旦大学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四次斩获上海市护理学会科技奖,三次获得上海市护理工作改进成果奖。
王季芳 眼耳鼻喉科医院
眼耳鼻喉科护理部主任助理,副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青年医学人才,第27届中华护理学会理事会眼科专委会青委副组长。
她拥有25年临床和护理管理经验,致力于优化眼科日间手术管理流程,提升患者体验。在科研创新方面,她围绕国家近视防控与主动健康目标,开展交叉研究,研发裸眼3D近视防控路径等创新成果,发表30余篇高水平论文(含SCI 15篇,Q1 7篇),获10余项科研基金立项,构建上海市团体标准与健康白皮书,获8项发明专利。在学科建设上,她牵头构建五官功能与康复专科护理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临床研究平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带领团队获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一等奖等多项重要荣誉。
赵明利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护理一支部党支部书记,上海市医院协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科普中国”专家。
她深耕护理管理与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上,制定“5133人才战略”,建立“岗位胜任力+专科特长+培养基金”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青苗-蓓蕾-菁英-匠心”培养梯队;管理中推进责任组长负责制,开展多学科协作,10项质量改善项目获上海市及全国品管圈大赛佳绩。2024年完成15项信息化改进项目,优化20余项流程,提升护患满意度。她以“志愿服务+科普推广”为引擎,开展20余场活动,惠及5000余人,12项护理项目获市级以上奖项。她牵头成立护理联盟,构建“共创-共享一共赢”学科平台,推动优质资源下沉。科研方面,她主持及参与制定团体标准,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1篇,主持及参与课题16项,主编及参编著作5部,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科技成果奖1项。
郭琦 徐汇区中心医院
徐汇区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党支部书记。
她深耕护理工作30余年,创新构建“智慧质控双驱”管理模式,以“下沉式督查—标准化教学—追踪式整改”闭环管理,连续5年使护理质量位居同级同类前列;引入AI智能健康教育系统,研发内镜自动洁净气体灌流系统等5项专利,屡获市级荣誉。她牵头与区域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护联体联盟,打造专科小组引领、护联体协同的区域专科护理管理模式,标准化培训覆盖13家联盟单位,推动区域护理服务同质化发展。近5年,她主持参与4项市区级科研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5篇论文。
2025年“上海好护士”
朱 丽 中山医院
许雅芳 华山医院
毛静玉 肿瘤医院
闵 辉 妇产科医院
张 焱 华东医院
瞿海红 浦东医院
刘 静 闵行区中心医院
朱丽 中山医院
中山医院心脏介入中心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担任上海市护理学会介入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放射介入护理专委会委员兼秘书、JBI fellow等学术职务。
她带领团队年完成介入手术超35000例,24小时保障胸痛中心绿色通道高效运行;作为专科培训基地负责人,为全国培养心血管介入护理骨干300余名。学术成果丰硕,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4部,参与制定行业共识10项,获授权专利4项(转化率100%)。曾获“2019年医苑新星优秀学员”、“第十届复旦大学十大医务青年”等荣誉。
许雅芳 华山医院
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
她深耕神经系统罕见病临床护理25年,利用业余时间为患者上门指导,开展超百场公益活动。开发罕见病慢病管理平台,获上海市卫健委优秀护理项目及全国医院擂台赛铜奖。她主编罕见病科普专著、牵头撰写全国首个重症肌无力护理专家共识,推动新技术落地,助力平台成为国家级肠内营养管置管培训基地。她主持9项科研基金,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30余篇论文,含9篇SCI,获上海市“医苑新星”优秀学员等荣誉。2017年,她随上海“组团式”医疗专家团支援西藏日喀则人民医院“创三甲”工作,协助医院通过评审。2020年驰援武汉,支援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发热ICU,获“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毛静玉 肿瘤医院
肿瘤医院血管通路护理门诊护士长,主管护师。
她深耕临床护理一线20年,是患者眼中“贴心的毛毛”,是团队心中“最靠谱的姐姐”。作为中华护理学会静疗专科护士,她以精湛的穿刺技能守护肿瘤患者的“生命通道”。工作中,她不断创新突破,改进B超引导进针角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设计护理用具,获实用新型专利,完成全国首例可追踪定位的经外周穿刺中心脉导管的技术,保证置管安全;建立“血管通路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新模式;坚持科普,自创患者“健康身份证”:《PICC一本通》等;创建微信公众号惠及万余人。她带领团队荣获“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市三八集体”等多项集体荣誉,个人也斩获“复旦大学优秀护士”等称号,用实际行动践行南丁格尔誓言。
闵 辉
妇产科医院
妇产科医院黄浦产房护士长兼LDR病房护士长。
她深耕临床护理专科22年,开创上海首个LDRP一体化家庭化分娩服务模式,打造“产前入院-待产分娩-产后康复出院”零转运全流程高品质服务模式,吸引近万户家庭体验,显著提升自然分娩率,会阴侧切率降至7.6%。该模式获多项市级及校级服务品牌荣誉。她融合创新技术与循证实践,主导推广10余项助产创新技术,优化产妇分娩体验与临床结局,“改良式鸟巢护理”项目入围上海市医务职工科技创新“星光计划”优秀项目。个人入选市级人才计划,荣获上海市优秀护理人员先进个人等称号,带领团队屡获大奖。此外,她两赴埃塞俄比亚,参与建立“高级助产实践中心”,培训当地50名医护人员,传播中国先进助产技术与人文理念。
张焱 华东医院
华东医院老年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她深耕老年危重症护理领域28年,带领团队在老年护理创新领域不断创新,构建“听觉-认知”康复训练体系,研发音乐听力认知训练课程,显著提升高龄患者听力及记忆力,设计“百寿健康杯”等适老化产品,1项专利入选上海市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百强。她打造“乐享老年”服务品牌,构建“慢病管理-门诊随访-出院远程居家指导”高龄老人全周期随访信息系统,借助健康讲座等特色活动,将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
瞿海红 浦东医院
浦东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她深耕护理领域30余年,以创新思维构建“浦医护联体”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开创打通医院-社区护理协作通道,推动区域护理服务同质化发展。在重大公共医疗卫生事件中,她冲锋在前:汶川地震时主动请缨,赴四川德阳连续奋战一月,配合救治伤员超800人次,获市级“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疫情防控期间临危受命,牵头隔离病区管理,建立科学防控体系,实现四个“零感染”目标。秉持大健康理念,她深入云南永平实施精准帮扶,助力当地护理项目获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二等奖。作为学科带头人,她主持完成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30篇,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以科研创新推动护理学科发展,彰显新时代护理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刘静 闵行区中心医院
闵行区中心医院脑卒中专科护士,副主任护师。
她是闵行护理领域的创新先锋与健康科普践行者,荣获“闵行区学科骨干人才”“闵行区健康科普英才”称号。作为国内首个“中风120工作室”核心成员,她牵头开设闵行区首个脑卒中护理门诊,推广出院准备服务及个案管理模式,创新构建“院前筛查干预-院中清单式教育-院后精准随访”全流程健康管理模式,惠及5万余家庭。科研与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她获得6项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主持14项课题,发表14篇论文,同时积极培育护理人才,指导研究生及社区护士轮训。在健康科普领域,她创作超百部作品,借助“学习强国”“今日闵行”等平台传播,覆盖人群超百万。
2025年“强化护理队伍建设 优化护理服务”
优秀护理项目
《患者体验“智”升级,护理队伍“慧”成长》(张玉侠 中山医院)
《“研护精兵”——临床研究护士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 (汪洋 肿瘤医院)
《三维赋能 协同增效,护士助理梯队建设与职业发展创新》(归纯漪 眼耳鼻喉科医院)
《减压赋能 凝心聚力,推动护士职业倦怠调适与归属感培育》(曹爱丽 闵行区中心医院)
《患者体验“智”升级,护理队伍“慧”成长》
中山医院护理部打造“一核双翼”智慧护理体系,以“智慧决策”为中枢,依托“智慧服务”与“智慧管理”,推动患者体验与护理人才协同发展。
智慧决策层面,护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Nu-CDSS)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借助标准化术语与知识库,实现流程再造和信息共享,提升工作效率。智慧服务聚焦多场景应用:呼叫预警联动实现全时空响应与信息自动传输;智能输液监测保障输液安全;智能体征监测实时上传数据助力快速诊治;数字人对话代理提供权威科普;住院患者护理服务体验平台实现闭环管理。
智慧管理方面,系统嵌入护理程序,提升护士临床决策等核心能力,数字人知识库推动护士角色转变,体验管理平台形成服务改进良性循环。同时,创新构建“管理—临床—教育”联动培养体系,组建专项小组,开发分层培训计划,联合高校培育复合型人才。该体系通过技术与人才双轮驱动,形成“技术赋能-能力创新-体系优化”的飞轮效应,为智慧护理发展提供新范式。
《“研护精兵”——临床研究护士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
肿瘤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和本市政策,率先开展临床研究护士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动临床研究和护士队伍高质量发展。
项目以5年培养300名临床研究护士为目标,构建岗位需求和核心能力理论框架,围绕“知识、技能、态度”设计课程,通过专项培训、模拟训练等教学方式,由行业资深专家授课。自2022年起,面向全院本科以上、有三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1300余名护士择优遴选,以3个研究型病房为实践基地。
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2022-2024年累计培养176名临床研究护士,覆盖所有试验病区,参与近800项临床研究。医院新立项临床试验项目数逐年递增,受试者知晓率、项目质控得分显著提升,护士专业能力获认可。
《三维赋能 协同增效,护士助理梯队建设与职业发展创新》
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护理岗位创新政策背景下,眼耳鼻喉科医院针对“三高两难”困境,运用“三维质量管理模型”,经20年探索构建专科护理人力体系。
项目通过结构优化与过程创新推进。结构上,引入护士助理承担非直接护理工作,岗位规模从3人扩至137人,覆盖全院23个单元,学历与专业结构良好;过程中,实施“基础-专科-职业转化”三段培养,将骨干纳入质控组,创新“工学合一”模式,与高校合作搭建“护士助理-注册护士”通道。
项目成效显著,开展80余项护理质量改进项目,获20余项各级奖项,连续3年位列上海市护理质控专科医院前三,住院病区优质护理全覆盖,延续护理覆盖率达93.3%,科普服务惠及过万人。该模式以岗位创新释放护理生产力,助力专科护理高质量发展。
《减压赋能 凝心聚力,推动护士职业倦怠调适与归属感培育》
针对护士工作负荷重、身心压力大等诸多挑战,闵行区中心医院以“减压赋能”和“凝心聚力”为路径,强化人文关怀,推动护理高质量发展。
项目通过三方面举措达成目标:拓宽职业路径,构建“三阶段、四专项”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科建设,完善评聘与绩效考核;关心关爱护士,开展正念减压课程,依托职工创新工作室解决育儿难题;推进智慧护理建设,引入智护屏,优化护理流程。
项目成效显著,培养专科人才,带动学科建设,护士职业倦怠各程度发生率下降,工作负担降低,护士执业环境评分提升至95.51分,高于上海市平均,离职率降至3.3%。项目可复制可推广,多项举措在闵行区医联体单位获得好评。
护理之路是缀满星辰的诗行,TA们身以双手托起生命的重量,用细腻的心灵抚平病痛的褶皱。今天,让我们向护理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