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祝贺!复旦上医多项成果入选《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和《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为展示我国重要医学科技成果,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引导我国医学科技创新的方向,2022年4月1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在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和《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复旦上医多个项目上榜。

其中,“揭示转录前起始复合物识别启动子及动态组装机制”“证实短期NO2暴露可增加死亡风险”“基于乳腺癌基因图谱开发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方案”“揭示下丘脑中枢对肝脏糖代谢的昼夜节律调控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参与)等4个项目入选《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脊柱畸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及临床应用”(参与)等1个项目入选《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

祝贺入选的项目科学家!

《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进展:揭示转录前起始复合物识别启动子及动态组装机制

● 领域:基础医学与生物学

● 主要完成单位:复旦大学等。

● 主要完成人:徐彦辉、陈曦子、阴晓彤、李佳蓓、武子涵、戚轶伦、王鑫鑫;赵丹、侯海峰,等。

● 主要呈现形式:

论文:(1)Structures of the human Mediator and Mediator-bound preinitiation complex. Science. 2021; 372(6546): eabg0635;(2)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preinitiation complex assembly on core promoters. Science. 2021; 372(6541): eaba8490.

简介:

发生在基因启动子区的转录起始过程是基因表达调控的核心,决定着细胞的命运,影响众多生理病理过程。以RNA聚合酶II(Pol II)为核心的转录前起始复合物(preinitiation complex,PIC),识别几乎所有编码基因和大部分非编码基因的启动子区,响应各种转录调控信号,起始基因转录。由于人体中绝大多数活跃基因都需要中介体Mediator才能够实现高表达。因此,对Mediator及PIC-Mediator复合物的研究是转录领域“核心中的核心”。

徐彦辉教授团队的研究报道了首个结构与功能完整的PIC-Mediator复合物。结构分析揭示了PIC-Mediator的动态组装过程以及Mediator调控Pol II CTD磷酸化的分子机制。较为全面地回答了转录起始过程的若干重要科学问题,是国内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果。

此外,徐彦辉团队还首先报道了人源Mediator复合物近原子分辨率的冷冻电镜结构,首次把26个Mediator亚基进行完全定位和建模,为后续结构功能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研究发现Mediator的Tail模块可呈现延展构象(Extended)和弯折构象(Bent),两个构象的Mediator被分别命名为MED-E和MED-B。其中,MED-E与以往报道的结构相似,而MED-B构象是首次发现,表明Mediator本身的动态性。

该项工作提供了具有生理相关性和功能完整性的PIC-Mediator复合物结构,揭示了完整PIC-Mediator复合物的动态组装过程,提出了Mediator调控Pol II CTD磷酸化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构及其所提示的功能关联性对后续转录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分子生物学领域相关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进展:证实短期NO2暴露可增加死亡风险

● 领域:卫生健康与环境

● 主要完成单位:复旦大学等。

● 主要完成人:阚海东、孟夏、刘聪、陈仁杰,等。

● 主要呈现形式:

论文:Short term associations of ambient nitrogen dioxide with daily total, cardiovascular, and  respiratory  mortality:    multilocation analysis in 398 citie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21; 372: n534.

简介:

复旦大学阚海东教授牵头开展的全球二氧化氮(NO2)健康危害研究评估了全球多个国家/地区大气NO2污染与总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和呼吸系统死亡率之间的关联,提供了关于短期NO2暴露与增加的总、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死亡风险之间的独立和线性关联的关键证据,证实了NO2对健康的负面影响,为加强NO2的控制和监管限制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加强对环境因素的控制从而改善全球健康水平。该研究于2021年初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并为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9月《全球空气质量指导值》收严NO2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进展:基于乳腺癌基因图谱开发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方案

● 领域:临床医学

● 主要完成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

● 主要完成人:邵志敏、江一舟、胡欣、龚悦、吉芃、杨云松;王中华、刘引、肖毅,等。

● 主要呈现形式:

论文:(1)Metabolic-Pathway-Based Subtyping of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Reveals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Cell Metabolism. 2021; 33:51–64;(2)Molecular subtyping and genomic profiling expand precision medicine in refractory metastati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he FUTURE trial. Cell Research. 2021; 31: 178–186.

简介: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素有“红颜杀手”之称。在所有乳腺癌的亚型中,三阴性乳腺癌恶性程度较高,患者生存预后较差,易出现早期复发和转移,且既往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策略,被称为最“毒”乳腺癌。

为破解这一难题,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领衔团队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队列多组学图谱。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复旦分型’标准,将三阴性乳腺癌分为了4个不同的亚型:免疫调节型、腔面雄激素受体型、基底样免疫抑制型、间质型,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有效治疗提供了精准方向。

在随后开展的名为“FUTURE(未来)”的“伞形”临床研究中,团队通过“复旦分型”的精准分类,为患者“有的放矢”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案,突破了既往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无药可医”的困境,将多线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有效率从10%提高到29%。研究团队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分类为“腔面雄激素受体型”的三阴性乳腺癌比预计中的恶性程度更高,进展也更快,且对抗雄激素受体的治疗不敏感。而分类为“基底样免疫抑制型”和“间质性”的三阴性乳腺癌也有一部分患者对目前的治疗策略不敏感。

根据前期绘制的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图谱,研究团队从代谢通路的角度进行切入,发现三阴性乳腺癌的代谢特征在不同样本中的确存在着较大差异。证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内部存在三种不同代谢通路特征的亚型。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亚型的三阴性乳腺癌对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案敏感性不同。例如,相较于其他亚型,脂质合成型三阴性乳腺癌对于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相对敏感;而糖酵解型三阴性乳腺癌则对于糖酵解通路抑制剂相对敏感;除此以外,研究团队还发现,在抑制了糖酵解型三阴性乳腺癌的乳酸脱氢酶活性之后,这一类三阴性乳腺癌可以对免疫治疗产生一定的敏感性。

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基于多维组学大数据、系统性地对三阴性乳腺癌的代谢特征进行的分析,从初步提出“复旦四分型”,到临床实践探索,并总结既往经验,创新性的从代谢角度进一步定义和优化前述分型,揭示了三阴性乳腺癌的全新靶点,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尽早获得精准且有效治疗方案带来新希望。

《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合作项目

成就:脊柱畸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牵头建立了“系统解析脊柱畸形及相关合并症”研究协作组,构建我国首个国际领先骨骼畸形遗传研究体系,揭示了先天性脊柱侧凸最重要的遗传学病因,定义了一种全新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疾病亚型,被称为“中国模型”。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

● 主要完成人:邱贵兴、吴南、吴志宏、仉建国、张锋,等。

● 推荐理由:实现中国脊柱侧凸患者的“早筛”、“早诊”,标志着从分子遗传学研究走入临床应用的国内首个骨骼畸形遗传咨询门诊模式的成功落地,显著促进了我国脊柱畸形筛查、预防、诊断及治疗的标准化、均质化。

《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合作项目

进展:揭示下丘脑中枢对肝脏糖代谢的昼夜节律调控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

● 领域:基础医学与生物学

●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复旦大学等。

● 主要完成人:陈丽、丁国莲、侯新国,等。

● 主要呈现形式:

论文:REV-ERB in GABAergic neurons controls diurnal hepatic insulin sensitivity. Nature. 2021; 592(7856): 763-767.

据悉,《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聚焦我国自2000年以来具有显著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以下简称“五元价值”)且同行高度认可的重要医学与卫生成果。经同行评议、学部委员推荐、审核委员会审核、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执委会”)审定,最终产生4项重要医学成就并发布。

《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聚焦该年度产生的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促进学科发展、改进“促防诊控治康”实践、推动健康产业进步潜力的医学科技进展。其中,“促防诊控治康”是健康促进,疾病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的简称,包括了实行全面健康照护的六个方面。经学部委员推荐、审核委员会审核、执委会审定,最终产生31项年度重要进展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