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282名学生,22天,这个夏天他们在复旦生科国际暑期学校收获满满!

暑假的一天,正在整理文件的生命科学学院教师戴郁青收到一条来自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研究生陈俊恺的微信:“能来到复旦我感到非常荣幸,我在暑期学校有幸看到了非常多的‘大佬’,最重要的是受到了非常非常多的启发,真的非常感谢你们。”

几天后,一位来自加纳健康与联合科学大学的博士研究生Delimini Rupert Kantunye也发来信息说:“特别喜欢暑期学校中模块一的课程,而且我在计算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也在模块二得到了加强,如果暑期学校未来继续开办,我会毫不犹豫地来参加。”

他们所说的暑期学校,正是由复旦大学主办,生命科学学院承办的2023年复旦生命科学国际暑期学校(下文简称:暑期学校)。依托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暑期学校邀请了来自美国、德国、以色列等35位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顶尖科学家组成“授课团”,以“生命科学的新纪元”为主题,聚焦“遗传与发育”这一生命探索的核心领域,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科学前沿,从遗传与表观遗传学、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生物大数据与计算生物学三大课程模块全英文集中讲授和讨论相关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前沿与交叉,“原来科学研究还可以这样做”    

说起这次的暑期学校能够邀请到顶尖“学术大牛”齐聚复旦,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纲连说了几个难得。

“第一第二个模块的课程期间,我也像学生一样坐下来,从头听到尾。这些主讲人或是生命科学领域某个方向的开创者、引领者,或是某本经典教科书的编写者,或是学术领域的大师,难得聚在一起,深入浅出,为我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教科书级别的讲座,我自己在其中都学到很多。”

暑期学校共吸引了来自87所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共282名学生,涵盖在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研究生到科研人员不同类别,从生物学、生物信息遗传到临床医学、从生物医学工程到生物与医药,仅参与第三模块课程的学生就分别来自51个专业。

22天36场报告,涉及到染色质生物学、表观遗传学与发育重编程、RNA生物学、发育神经科学、人类进化、计算神经科学、类脑智能、基因表达、单细胞水平组学和计算分析等生命科学领域极具前沿的话题,“这些学界前沿知识的精粹,是很多生命科学背景的学员、甚至老师都很难全面掌握的内容。”

如何将“人类到底是什么时候穿上衣服”变成一个科学问题,并给出答案?美国科学院院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Mark Stoneking在讲座现场抛出他的问题。

“虱子”是他的突破口。通过DNA分子钟,对寄居在人体不同部位的虱子做基因分层分析,他给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关于衣服的起源暂时被定格在了17万年前”。

从理论基础铺垫到到操作方法、分析工具讲解,Mark Stoneking的报告循序渐进,将生命科学领域“最强大脑”如何形成思考、如何将思考落地的过程展现给每一位学生。

“如果10分是满分的话,我要给暑期学校满分10分,它有前沿的分享,有良好的组织,还为我们提供了与世界知名教授见面的最佳机会,那些演讲和科研成果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想我必须要为科学做点什么”,来自巴基斯坦,就读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MUHAMMAD AWAIS ASHRAF说。

席鹏钧就读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虽然是计算机背景的硕士生,但他非常希望以后可以参与交叉学科的科研和申博,“可以面对面与与国内外的大师交流,实在是一次让人非常难忘的经历。特别是密苏里大学教授许东老师讲他了的个人经历和科研,这给我播下了一颗学科交叉的种子。”

体验到学科交叉的魅力的不仅仅是席鹏钧,“当我听到Mark Stoneking院士使用分子遗传学方法来解决与人类起源、迁徙和人口关系有关的人类学兴趣问题时很惊讶,原来科学研究还可以这样做”,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博士生蔡宇晨直言,“大家一般都会以常规的思路来做科研,深入之后却很难发现一些新颖的结论,有时跳出常规思维,反而会发现更新的东西。”

空间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治疗癌症的新方法、TNF-α介导的炎症响应记忆现象.....“对于这些研究的思考过程,往往光读论文是读不出来的,我们常会觉得学者们的思路很跳跃,但他们在讲这些文章、讲自己工作的时候,就会呈现出思考的路径和脉络。可能单看一篇论文时候还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想,但将他们以前的研究工作串起来后,就会发现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追星”与释疑,“课间十分钟,主讲人就被提问同学围得水泄不通”

暑期学校旨在通过打造前沿学术交流互鉴的平台,启发和培养生命科学领域中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将暑期学校打造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张“名片”。“这是相互交流,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寻找新研究方向的绝佳机会”,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林鑫华说。

在王纲看来,暑期学校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像是一场大型的学术追星现场。有的时候等不及完全下课,课间的十分钟,主讲人都会被提问的同学围得水泄不通。

“有的同学抓住机会一口气要问好几个问题,有时提问的人太多,常常拖到已经下课了四十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在他看来,同学们的提问既热烈又专业,“很多主讲的科学家都和我反馈,很享受师生间的对问题讨论的过程,也很高兴看到大家能提出这么多好问题。”

“从研究缘起到基础理论再到方法论和现实应用,这些教授们的分享有时是一个半天,或者一整天,比起偶尔短时的学术报告,这次我们更像是从吃快餐到慢慢品味学术大餐的转变,对知识的渴望得以满足,学得很过瘾”,蔡宇晨说。

在报名之初,从事果蝇研究的陈俊恺就非常期待哈佛医学院教授Nobert Perrimon的演讲。对于做果蝇研究的人来说,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位教授的大名。不但在果蝇领域,在整个发育遗传领域,他也是相当有影响力的学者,为生命科学领域培养了许多科研人才,这次国际暑期学校的报告人之一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林鑫华就曾是他的学生。以细胞命运与发育为主题,他用了近一天的时间,详细为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和领域内的前沿进展。

“果蝇是我的研究方向之一,也是我感兴趣的内容,但听完模块里老师们的讲座后才发现,其实每个老师研究方向都非常有吸引力。尤其是复旦大学生科院教授赵世民的报告,为我当下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灵感和出路。”

陈俊恺目前在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阿尔兹海默症中淀粉样蛋白的毒性以及药物对这些毒性的影响。“赵世民老师从事的是代谢物感知与信号传导相关的研究,他在报告中就提到代谢物或许是影响脑部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这个观点,陈俊恺马上联想到自己的研究,“也许肠道微生物群代谢物及其信号传导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会有关联和影响。”

和陈俊恺一样,2022级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生陈奕佳也在暑期学校的学习中找到自己可以突破当下研究瓶颈的方向。她的研究主要从免疫细胞切入,考察肿瘤微环境的代谢和重塑。听课的过程中,她发现,除去自己研究的免疫细胞外,还可以从像微环境中行使不同职能的元件等更广泛的角度切入。“我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更加前沿、广阔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现在的研究。”

王纲介绍,本次暑期学校最大的亮点就是邀请到的顶尖“授课团”,“每位老师都有非常精彩的职业生涯,他们都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同学们在深入了解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同时,还可以和授课教授开展积极交流,“从科研到个人发展规划都有颇丰的收获。”

从只身一人赴美求学,身上仅剩1美元,到成为整个表观遗传学领域的科学家领袖之一,哈佛医学院教授张毅分享了关于自己的科研工作经历。给就读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翟俊尧印象最深刻的是,“张毅老师告诉我们,从事科研工作,不应该是追名逐利,而是源自于兴趣驱动,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同时要耐得住寂寞,有韧性,接受自己可能籍籍无名。”

“在没来复旦参加暑期学校之前,我其实蛮迷茫的,不知道是否要继续从事科研这条路。直到我在暑期学校认识到一群真正从事科研的科学家,比如,复旦大学的林鑫华老师、还有中科院的朱冰老师等等,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从事科研的兴趣和热情。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选择自己喜欢的路不一定轻松,但是一定会很精彩”,陈俊恺笑着说。

学术友谊与自我锻炼,“很惊奇的是,一个同学分享了他对鸟类的大脑的研究”

找到了做相同学术方向或可以互相合作的学术伙伴们,建立学术友谊,是参与暑期学校的学员提到的另一大收获。

暑期学校期间,学员以小班的形式进行管理和交流,每班大约有30名成员。通过学术研讨会、班级破冰和走进上海自然博物馆等文化体验活动促进学员间的交流。

“我结交到了来自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印象最深的是大家在下课或休息时,都会聚集在一起讨论课上老师讲到的知识,也可能是交流彼此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平常总会觉得科研要泡在实验室里,但事实上认识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想法,可以开拓思路”,2021级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王佳蕾说。

虽然已经开始进入实验室,在老师和学长姐的指导下阅读一些文献,但对未来的科研生活,王佳蕾还是充满好奇和忐忑的。“我跟一些学长学姐交流时会更关注怎么培养和锻炼自身科研能力。记得一位学姐跟我提到,她在刚进入某个领域学习时,一开始也会觉得有点迷茫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但更重要的是要放平自己的心态,不用太焦虑,一步一步来。”

除了分享从事科研的心得和方法,大家也会聊起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很惊奇的是,一个同学分享了他对鸟类的大脑的研究”,这不像研究小鼠那样常见,也不像植物一样研究的人很多。还有同学说正在研究蜘蛛,我们都会好奇的问他如何做遗传转化,怎么克隆蜘蛛的基因,怎么研究蜘蛛的表型,这些都是我原来接触不到的,大家彼此分享,拓展思路和视野,氛围特别好”,蔡晨宇回忆说。

对陌生领域的好奇、对熟悉领域的追问,对兴趣爱好的分享,在用餐、课间、班级活动时,总能看见同学们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说着笑着。陈奕佳将这些称为一种“生活上的气息”,“除了学术讨论,大家还会聊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自己如何处理科研和生活的平衡,或者说说学习跟生活之间的时间管理。”

“已博士毕业的我,博士期间做过的报告数不胜数,但我还是觉得此次全英文的汇报对我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为了锻炼学员的学术交流能力,暑期学校还设置了学员研讨会,由专家委员会作为评审,对学员科研成果的口头报告给出评分和改进建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生物学博士后孙晔就是一等奖获得者之一。

“印象最深的是午餐时段,王纲老师和我们几个博士已毕业的同学聊天,得知我们即将去美国做博后,他语重心长道:‘年轻人,应该去远方闯一闯’受前辈鼓励的我们也心存感动,定会加倍努力,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孙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