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202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hina Undergraduate 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下文简称:“国赛”)颁奖典礼在复旦大学举行。
此次国赛,2021级经济学院本科生曹宇轩和队友2021级管理学院本科生黄瑞、秦一天捧得了本科组唯一最高奖高教社杯。这是复旦自国赛开赛32年、设置最高奖项22年以来首次获此殊荣,刷新了我校在该赛事中的历史最好成绩。
国赛创办于1992年,是首批列入“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的19项竞赛之一,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之一。2023年,来自全国及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的1685所院校/校区59611队,近18万人报名参赛。
最终在本科组比赛中,共299队获全国一等奖,1200队获全国二等奖。我校有233支队伍成功参赛,共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10项。来自18个院系的学生分获上海赛区一等奖14项、二等奖52项、三等奖57项。
发挥竞赛影响优势 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袁亚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尹冬梅,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杨颉,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刘超及活动赞助单位相关负责人致辞。
上海市科协副主席陈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赵东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第二至六届组委会主任李大潜,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陈恕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主任李骏,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副主任、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沈维孝,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顾问、第七届组委会主任陈叔平,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委员巩馥洲出席。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杨新民主持会议典礼。
首次捧杯,复旦学子获最高奖“高教社杯”
“我们团队的三名同学都是第一次参加数学建模类竞赛”,曹宇轩在颁奖会上说。
曹宇轩大二时就听说过这个比赛,可惜错过了报名,今年和两位同学一拍即合,希望能有机会把所学的知识在一些实际的情境中运用起来,在比赛的过程中也能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深化对各个知识的了解,就选择报名了。
参赛前,深耕数学建模领域多年的数学科学学院教师为学校所有参赛选手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线上培训,也让他们充实了理论和案例储备。
正式比赛时,在短短的三天时间内,每支队伍都需要完成从问题分析、建模、求解、编程、论文撰写的全过程,“这段经历对于每一支队伍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更是一次极为重要的锻炼”,曹宇轩说。
左起:黄瑞、曹宇轩、秦一天
团队之所以最后将眼光锁定在赛题“蔬菜类商品的自动定价与补货决策问题”上,曹宇轩这样说:“由于我们队伍的三位同学分别在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学习,相对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数据处理、统计、建模的专业知识,也对目前工业界、学术界内较为先进的分析方法有所涉猎,同时我们日常的专业课程也非常注重对于高噪声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这样的选择也是顺理成章。”
但面对多达87万条的销售流水数据,团队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想出能够合理概括、描述蔬菜销售特征的指标。“我们始终相信,从生活中产生的数学建模问题,最终也需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来解决。”
曹宇轩和队友先后使用了各种可视化手段、聚类、Prophet预测模型、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等优化算法,潜心观察数据传递出的信息,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蔬菜类商品自身的季节性、周期性等特点,合理假设、拆分各个影响因素,最终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蔬菜补货和定价模型。
虽然是第一次参赛,但对团队成员来说,还是收获不小。“我们不仅锻炼了创新思维,更培养了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去观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每一次尝试和沟通,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更加懂得团队协作的力量;每一次对问题分析的深入、算法的实现、结果的改进,都让我们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在曹宇轩看来,数学建模比赛就像一场奇妙的探险,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让每一位参赛者沉醉其中。“只有不断坚持,才能在这场旅途中开辟出一条清晰的路,最终收获‘守得云开见月明’般的成功。”
最早开设“数学模型”课程,数学建模成为复旦应用数学的一面旗帜
复旦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展“数学模型”课程的大学。李大潜院士为课程写下万字导言,并提到:“数学建模是开启数学大门的金钥匙”,并亲自讲授第一课。他带领数学模型教学团队引入新颖而贴近科研前沿的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解剖深入而典型的案例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早在1990年12月,复旦及上海其他几所高校就曾联合发起,举办了上海市大学生数学模型竞赛,这是我国省、市级首次举办建模竞赛。
次年,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成立数学模型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俞文鮆为主任、谭永基为副主任,并作为主要组织者于1992年组织了全国性的首届竞赛。之后,在李大潜院士等组委会负责人的努力下,数学建模竞赛逐步成熟,并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的学科竞赛之一。
近年来,复旦大学坚持守正创新,在数学建模的实践与活动中不断追求新的发展和贡献,“数学模型”系列课程获评首届上海市精品课程,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学校连续组织25届华东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自2014年起独立承办,形成复旦特色,这也成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建模挑战赛之一。
复旦一直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建设学生学术研究、科技创新支持平台。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DUROP”历经25年发展实践,逐渐形成理念清晰、体系完备、层次分明、独树一帜的管理和培养模式,其理念与制度成为复旦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之一,复旦学子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各类科创活动和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次颁奖典礼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主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复旦大学承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海赛区组委会协办。竞赛工作委员会委员,竞赛全国组委会委员、专家组成员,全国各赛区组委会和有关高校的主要负责人,以及获奖学生代表、指导教师代表、命题人等350余人出席颁奖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