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目前,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2021年,学校20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比首轮增加3个入选学科。
目前,复旦大学有直属院(系)40个,附属医院17家。学校设有本科专业83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0个。在校普通本科生15420人,研究生36012人(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大陆港澳台生),学历留学生2011人。在校教学科研人员3647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9人,文科资深教授16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业技术一级岗位教师9人,获得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995人。
复旦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办学声誉,国际声誉进入世界前30,居内地高校第3位。在全国第五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建设成效显著提升。文、社、理、工、医五大学科门类均进入世界前100。学校共有20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率先启动建设全国首个“交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13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药理学与毒理学、材料科学、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免疫学、环境/生态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临床医学、工程学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学校致力于以最佳状态持续稳定奉献文明进步,积极落实17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国际影响力位居内地高校首位,并在SDG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和SDG 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等领域中获得全球公认的突出性成就。在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6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建有上海数学中心、上海应用数学中心,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2个(含7个合作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观测台站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医学中心4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3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创新引智基地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勤保障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9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4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5个。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中国研究院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大学智库论坛”秘书处落户复旦。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高校。
近年来,复旦大学同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446多所大学和机构签订有合作协议,师生每年出国逾8000人次,每年接受海外来访人员约5000人次,每年举办国际会议约100场。
学校共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237.7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14.81万平方米。
(数据截至2025年5月)
Copyright © 2019 复旦大学版权所有 沪ICP备:16018209号-1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52